□ 馮松
農(nóng)歷九月,梓潼兩彈城迎來一年中最絢爛的時節(jié)。成行的梧桐樹挺拔如劍,金黃葉片鑲著緋紅邊暈,風過處簌簌作響,恰似“滿園盡帶黃金甲”的詩意寫照;鄧稼先舊居的紅墻歷經(jīng)數(shù)十載風雨洗禮,愈發(fā)深沉厚重,暈染出獨屬于這片土地的“兩彈紅”,在澄澈天光下格外醒目。這一天,筆者接待了一批來自北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,他們身著亮眼的“航天藍”,為這座紅色圣地注入了青春靈動的氣息。
“航天藍”的身影在紅墻金葉間格外耀眼,引來正在研學的中學生們崇拜的目光——那抹藍色,是逐夢九天的向往,是探索星辰大海的象征。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們第一次走進兩彈城,跨進老區(qū)精英門的那一刻,指尖觸過斑駁的門柱,腳下踏著“兩彈元勛”們曾走過的路,親切感與崇敬感油然而生。他們頻頻駐足打卡,對著大禮堂墻上上世紀70年代的宣傳標語追問不停:“兩彈城為何選址梓潼?”“當年有多少科研工作者隱于此地?”
講解員將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緩緩道來:中央一聲號令,無數(shù)頂尖科技工作者毅然告別都市繁華,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梓潼國營曙光機械公司。沒有先進設(shè)備,他們就用手搖計算器、計算尺甚至算盤推演數(shù)據(jù);沒有舒適環(huán)境,他們就在簡陋廠房里日夜攻關(guān)。這座樸素的大禮堂,曾見證過無數(shù)次重要集會,演繹過太多“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”的感人故事。
行至院部辦公樓,當?shù)弥@里曾是中物院指揮中樞,鄧稼先、于敏等老一輩科學家曾在此伏案耕耘時,青年們瞬間肅立,目光中滿是敬佩。在復原的辦公室場景前,聽著講解員講述“百日會戰(zhàn)”的攻堅往事,不少人眼里泛起了淚光。從1969年到1992年,在梓潼的23年間,以鄧稼先為代表的科研先輩們扎根深山、無私奉獻,憑著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”的信念,實現(xiàn)了原子彈、氫彈的小型化、輕型化與武器化,為國家筑牢了國防盾牌。1992年,中物院整體搬遷綿陽,卻把“兩彈一星”精神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。
參觀完兩彈歷程館,一行人來到鄧稼先舊居,一場簡樸而莊重的緬懷儀式在此舉行。青年們依次上前,向鄧老銅像敬獻鮮花,深深鞠躬致敬。“讓我們唱首《祖國不會忘記》吧!”領(lǐng)隊的女博士提議,話音剛落便得到全員響應。“在茫茫的人海里,我是哪一個……”悠揚的旋律響起,當“我把青春融進,融進祖國的江河”的歌詞穿透晴空,一旁研學的孩子們也自發(fā)加入合唱,稚嫩而堅定的歌聲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聲線交織,在紅墻綠樹間久久回蕩。這場意料之外的合唱,比任何儀式都更動人,讓在場者無不熱血沸騰、心潮澎湃。
陽光和煦,天空藍得純粹無瑕,金黃的梧桐葉泛著胭脂紅,紅墻與藍衫在光影中交相輝映。這深沉厚重的“兩彈紅”,是信仰的顏色、奉獻的顏色;這鮮活明亮的“航天藍”,是傳承的顏色、奮進的顏色。此刻,兩種色彩完美交融,不僅是視覺的碰撞,更是精神的接力——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用青春鑄護國利劍,新一代航天人以熱血踐行使命,揚我國威、壯我軍威。
新時代征程上,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大力協(xié)同、勇于登攀”的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依然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。兩彈城的紅與藍,終將化作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、居安思危,瞄準國防前沿奮力攻關(guān),在建設(shè)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勇毅前行,守護國家繁榮富強、人民安居樂業(y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