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盛新虹
歌德說:“讀一部好書,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談話。”讀一篇優(yōu)美的散文,就如同和一顆至純至美的心靈在晤談。散文,作為文學殿堂中備受青睞的文體,是思想的火花,是感悟的滲透,是睿智的結(jié)晶。它包容萬千,語言凝練,既有美文的美感,又有很深的哲理意味。
如果說,散文之美,是中國人用漢字寫給歲月的情書,那么編者,就是那個最用心的郵差。由李金水編選的《很美很美的中國散文》一書,精心選取魯迅、徐志摩、朱自清、蕭紅等二十余位近現(xiàn)代文學名家的四十余篇佳作,內(nèi)容貫穿人生體悟、親情傳遞、生活哲思與人文觀察等多元主題。大師們以洞幽入微的觀察、超脫塵世的秉性與細膩激揚的情愫,寫下這些文采與思想并存的名篇,讓我們讀到情感的發(fā)生與幻滅、飲食旅行中的人情趣味、文化的觀察與價值的判斷。
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步履匆匆,往往遺落了生命中那些樸素而珍貴的美好。以“平淡的談話包藏深刻意味”著稱的廢名,用他獨有的文字質(zhì)感,讓我們在浮躁的世界里,靜下心來聆聽草木的低語。首篇《樹與柴火》中,他回憶童年揀柴的場景,以孩童的單純喜悅切入,逐漸過渡到對生命本質(zhì)的反思,最終形成“流連而不執(zhí)著”的生命觀。
廢名將幾分沖淡的禪意,藏進草木枯榮的日常里,在極簡的敘事中,勾勒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樣。他寫道:“人類有禮儀,禮儀之美,應(yīng)莫若柴火。春華秋實都到哪里去了?所以我們看著火,應(yīng)該是看春花,看夏葉,昨夜星辰,今朝露水,都是火之平生了。終于又是虛空,因為火燒了則無有也。”生活中本沒有那么多煩惱,只要我們稍微停下腳步,在順應(yīng)自然的從容中,更好地珍惜生命本原的美麗,永遠正確看待生命,坦然接納生命的所有形態(tài)。那時候,你將發(fā)現(xiàn),一根小小的柴火,也能窺見春花夏葉、昨夜星辰和今朝露水,在人生的幽僻處、細小處,都閃耀著光芒。
在喧囂紛擾的日子里,我們或許難以尋得片刻安寧,但若能靜聽竹林風聲,漫賞云卷云舒,讓靈魂在安靜中舒展,生活便處處充滿情趣。郁達夫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寫道:“統(tǒng)觀北平的四季,每季每節(jié),都有它特別的好處。冬天是室內(nèi)飲食庵息的時期,秋天是郊外走馬調(diào)鷹的日子,春天好看新綠,夏天飽受清涼。”春夏秋冬,各有其美;一景一物,皆具質(zhì)感。用心聆聽自然的聲音,體味一座城市四季的細微流轉(zhuǎn),正是源于對生活本身無盡的熱愛。
生活中本不缺乏美,只欠缺一雙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;生活中本就處處有快樂,只要你有一顆能夠感受快樂的心。張恨水喜歡在“已涼天氣未寒時”的夜晚,信步走到果市,那里,“青中透白的鴨兒梨,紅戛戛棗兒,紫的玫瑰葡萄,淡青的牛乳葡萄,蘋果像擦了胭脂的胖娃娃臉蛋子,石榴熟得笑破了口,露出帶醉的水晶牙齒……”各種鮮美的水果,堆山似的,放在攤案上。顧客和攤販的淳樸與謙遜,晚歸時充滿詩意的月下環(huán)境,這一切,無不流露著作者對閑居生活的真摯喜愛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那斑斕的水果顏色是生活染就的五色,那隨風飄散的水果濃香,就是生活賦予我們最甜美的味道。書中這些經(jīng)典篇章,無論是魯迅的犀利、朱自清的溫潤,還是徐志摩的浪漫、石評梅的深情,都以各自的筆調(diào)洞察真實的人性與人情。它們或色彩絢爛,或老熟平淡;或氣象崢嶸,或義理周到,卻同樣以真摯的情感和極富感染力的文字,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,激發(fā)我們深藏的共鳴。
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盛宴,也是一次讀者與作家之間的心靈邀約。在快節(jié)奏的當下,讀一本這樣的好書,讓我們重新感受文字的力量、情感的重量與文化的深度,也在喧囂之外,尋回內(nèi)心那片寧靜而豐美的棲息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