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綿陽的山水之間,藏著一座充滿故事的百年古鎮(zhèn) ——雎水鎮(zhèn)。
雎水關前,蜀漢名將魏延點將臺巍然矗立,見證著劉備入蜀時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;太平橋上, “踩橋祈福” 的民俗深植于川西沃土,演變?yōu)槊磕?0萬人共赴的文化盛宴。
如今,雎水鎮(zhèn)這座小鎮(zhèn)正以文化為根、以創(chuàng)新為脈,在傳承中煥發(fā)新生,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答卷上揮毫潑墨:
春社踩橋正沖刺國家級非遺,川青鐵路站前廣場將串聯(lián)古今,讓這座重鎮(zhèn)在時光長河中續(xù)寫 “古韻新章”。當石板路叩響歷史的回音,當彩綢飛舞間流淌著鮮活的民俗,雎水正以 “古地名新活力” 的姿態(tài),邀您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約。
東漢時期,雎水已是連接漢羌的重鎮(zhèn),乃兵家必爭之地。雎水關隸屬于綿竹關主將管理,常年鎮(zhèn)守此地的士兵有500人。形勢吃緊時,士兵增加到1000人。至1949年解放時,雎水關的原教場村內(nèi)(今校場壩村六組范圍內(nèi)),仍然留有四十畝軍事訓練場地,場地對面并有高達二米的點將臺一處,這也是校場壩村村名的來歷。
走進位于校場壩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所修的點將臺,三國名將魏延的雕塑矗立正中,氣勢不凡。安州區(qū)文管所所長黃長路向記者介紹,“雎水鎮(zhèn)又叫雎水關,是因為我們當?shù)赜幸粭l著名的河流雎水河而得名。雎水關是三國古鎮(zhèn),是成都平原進入茂縣的一個重要關隘。相傳在劉備得到四川過后,先后派魏延、趙云、諸葛瞻在此鎮(zhèn)守。我們?yōu)榱思o念魏延而修建了如今這座點將臺。”
在悠悠雎水河上,還矗立了一座百年石拱橋——太平橋,延續(xù)了兩百余年的“中國春社·雎水踩橋”民俗文化活動,讓太平橋成為了海內(nèi)外聞名的民俗景點。
太平橋始建于清嘉慶年間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它曾是德陽、綿竹、茂汶三地的交通要道,見證了無數(shù)行人的匆匆腳步。橋身石階三十六步,暗含 “六六順意” 的吉祥寓意,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關于這座橋,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。清朝嘉慶年間,雎水虎頭巖下洪水頻發(fā),百姓出行受阻。鄉(xiāng)紳林賢相傾囊捐出白銀1800余兩,組織修建了這座堅固的大石拱橋。自此,過往行人得以平安往來,這座橋也被百姓們視為 “太平” 的象征。
身為雎水春社踩橋會非遺傳承人,黃長路對雎水踩橋的歷史如數(shù)家珍——當年雎水太平橋落成的時候,恰逢春社日,老百姓當時就開展了很多的民俗活動,年復一年形成了我們現(xiàn)在的雎水春社踩橋會。如今安州區(qū)雎水太平橋春社踩橋民俗活動每年舉辦一次,時間是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民俗春社日,是中國西北地區(qū)最為壯觀的民俗活動之一。
“這個活動包含了很多內(nèi)容,包括了在橋上走三遍,娃娃拜獅、拜干爹,還有丟藥錢等民俗活動。每年這個時候就會吸引20多萬人來到我們這個地方踩橋。經(jīng)過200多年的演變,雎水春社踩橋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活動中最有獨特性的,不可復制的民俗‘活化石’;2012年該活動被評為‘中國最具特色民族節(jié)慶’,2017年被評為‘中國最具創(chuàng)新價值節(jié)慶’。”黃長路告訴記者。
每年20余萬人的中國春社·雎水踩橋大型民俗活動,構成一幅內(nèi)涵豐富、畫幅龐大的現(xiàn)代“清明上河圖”,將雎水鎮(zhèn)每年的旅游亮點推到高峰。
(安州融媒 涪江觀察記者 宋德平 唐顯枚 安崢 馮寶安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