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千年古縣、千年古柏、千年文脈、千年美食,還有“兩彈一星”精神
梓潼:蜀道明珠煥發(fā)新活力
在四川,金牛古蜀道串起了一座座古老的城池,梓潼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。這里是中華文昌文化的發(fā)祥地,這里是千年蜀道翠云廊的起點,這里有千年美食“梓潼三絕”,這里還是“兩彈一星”精神的重要承載地。
2024年,梓潼縣納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級地名保護名錄,被認定為“千年古縣”。
翠云廊七曲山段
千年古縣的地名傳奇
梓潼自公元前285年置縣,2300多年來縣名從未改變。
關(guān)于“梓潼”得名,出自北宋樂史所著《太平寰宇記》(卷八十四)載,引《華陽國志》云:“以縣東依梓林,西枕潼水,以此為名。”由于“梓林潼水說”成為流行之說,《中國影像方志·四川卷·梓潼篇》中的地名記亦采用了這一說法。
一條古蜀道,半部華夏史。要說梓潼,先從金牛古道開始。
金牛古道坐落于梓潼七曲山南邊的水觀音景區(qū),現(xiàn)完整保留了數(shù)百米古蜀道遺址。
來到石棧道,從下往上看,像樓梯一樣,一級一級的。李白《蜀道難》中的“地崩山摧壯士死,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”的天梯石棧,指的就是這里。
“步步之艱,夷可送,險亦可送。頭頭是道,路放平,心乃放平。”在古蜀道上,從古亭“送險亭”的名字,可以看出梓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古時從這里北上長安,其路可謂千難萬險,但從這里南下成都則是一馬平川。
沿著古蜀道一路前行,便來到了瓦口關(guān)。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曹操派張合守瓦口關(guān),劉備又派張飛來拒張合。由于瓦口關(guān)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想要直接進攻非常困難,張飛從百姓口中得知,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往梓潼山上瓦口關(guān),便帶著500輕騎通過這條小路攻上去,將張合打得落荒而逃。
出于對張飛的敬仰,為了紀念他,后人在這里修建了關(guān)樓,取名為瓦口關(guān)。
踏著古蜀道一路向西,便來到了梓潼縣臥龍鎮(zhèn)。相傳諸葛亮北伐曹魏途經(jīng)臥龍山時在此安營扎寨,曾贊美此山猶如南陽臥龍崗,故名臥龍山。
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,給這里留下了地名,400年之后的唐代,這里又有了另一種景致——千佛巖摩崖造像。
史料記載,臥龍山千佛巖摩崖造像于唐貞觀八年(公元634年)始鑿,造像所在巨石為白色石英砂巖,東、西、北三面鑿三大龕,雕刻精美,保存基本完整,是現(xiàn)存川內(nèi)唐早期保存較為完整且不可多得的藝術(shù)珍品。
三國時期,蜀道是行軍打仗的關(guān)鍵通道。而到了唐代,蜀道卻發(fā)揮著另外一種作用。
一端是華美自信的長安,一端是物華天寶的蜀地。經(jīng)濟文化藝術(shù)在兩者之間的古蜀道上高速穿梭,顯出盛世氣象,照亮了千佛巖造像的每一張臉龐。
兩彈城遠眺
千年古柏的綠色印記
與金牛古蜀道相伴而生、互為依存的翠云廊,則以另一種沉靜、厚重的氣質(zhì),浸潤出千年歷史的“綠色”印記。
翠云廊是分布在蜀道上迄今保存最完好、里程最長、數(shù)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。梓潼是千年蜀道翠云廊的起點,自古便有“三百里程十萬樹”的說法。翠云廊梓潼段現(xiàn)存中國最大成片純古柏林700余畝,被譽為“古柏大觀園”“森林活化石”。
在梓潼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內(nèi),有一棵古柏王,樹齡2300余年,樹高24米,5到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,雖歷經(jīng)滄桑,仍枝繁葉茂,生機盎然。
據(jù)說,古柏王是在秦始皇還沒有統(tǒng)一天下之前就已經(jīng)存在了。唐代詩人杜牧在《阿房宮賦》寫過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,道出了秦始皇當年修阿房宮,伐光了蜀中的大樹,導致百姓怨聲載道。為了平息民憤,他不得不下令在蜀中大量種植柏樹。這也是在翠云廊第一次大規(guī)模植樹。
在梓潼,除了古柏王,還有各種造型奇特的古柏。如有九個頭的柏樹,被人們稱作為九根柏,它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。在長卿山,還有秀恩愛的古柏,兩株樹的上面是獨立的個體,下面樹根互相交錯,留下了“恩愛夫妻心貼心、兩樹相連根纏根”的佳話,當?shù)乩习傩瞻堰@兩株樹稱為夫妻柏,也叫鴛鴦柏。
在梓潼翠云廊,能見到如此多種多樣的古柏,離不開歷代的保護。從明代開始頒布實行“官民相禁剪伐”“交樹交印”等古柏保護制度,一直沿襲至今,相習成風,得益于當?shù)匕傩帐来餐刈o。
古時筑路只是把石塊和泥土混合作為路基,時間一久就會松散垮塌,而種樹是保護路基的最好方法,能固定泥土,避免水土流失。同時,古時沒有導航,出遠門只能靠路標,道路兩旁整齊劃一的樹可讓人不至于迷失方向,并能計算出大致里程。在交通不發(fā)達的古代,古柏發(fā)揮著表道、護路、遮陽、計里程等多重作用。
在翠云廊,每一株古柏都是一個活化石,每一株古柏都有一段精彩的傳奇。
千年文脈與一種精神
七曲山大廟被譽為“文昌祖庭”,是中華文昌文化的發(fā)祥地。廟內(nèi)保存有元、明、清三代殿堂閣樓23處,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譽之為“古建筑博物館”。
北有孔子,南有文昌的說法,最早出現(xiàn)在南宋年間。當時蒙古與南宋形成南北對峙的狀態(tài),孔廟所在的山東地處北方,雖然儒家文化未曾中斷,但因蒙古未開科舉而廢棄。南宋依舊開科取士,在蜀地誕生的文昌文化便逐漸興盛起來。元滅南宋后,朝廷為了鞏固政權(quán),恢復了科舉,慢慢地也就有了“北有孔子,南有文昌”的說法。
如今的梓潼,建于南宋時期的七曲山大廟依然挺立,發(fā)源于七曲山的文昌洞經(jīng)古樂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“音樂活化石”,列入國家非物質(zhì)文化保護名錄。
梓潼還有千年美食三絕,即梓潼酥餅、梓潼鑲碗和梓潼片粉。其中,尤以梓潼酥餅歷史最為悠久。早在漢代時梓潼人就開始制作酥餅,傳下“金樽美酒香酥餅,相如彈琴醉文君”的千古佳句,梓潼酥餅與梓潼片粉共同入選四川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梓潼更是“兩彈一星”精神的重要承載地。位于梓潼的兩彈城,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,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總部,鄧稼先、王淦昌、于敏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此“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”,鍛造了國之重器,挺起了民族脊梁。
文旅融合煥發(fā)新活力
古典與時尚碰撞,藝術(shù)與生活相融。梓潼千年古縣歷久彌新,正煥發(fā)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近年來,梓潼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錨定建設(shè)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(jīng)濟圈旅游目的地的目標,深入挖掘梓潼“四個千年、一種精神”的文化底蘊,著力塑造“祈福七曲山 勵志兩彈城”文旅IP。2024年全年各類景區(qū)接待游客570余萬人次,實現(xiàn)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,增幅均達到48%以上。
七曲山風景區(qū)以古建筑、古柏林、古文化、古蜀道“四古”享譽天下,頗受各地游客青睞。梓潼在“吃住行游購娛”上下功夫,按照在不影響景區(qū)整體風貌的前提下,采取“新建一批、改擴建一批、維修一批”的原則,科學規(guī)劃建設(shè)旅游項目,提升景區(qū)知名度,延長游客游覽時間,改變七曲山風景區(qū)過去半日游、過境游的現(xiàn)狀。此外,立足生態(tài)資源優(yōu)勢,充分發(fā)掘古柏氧吧、生態(tài)農(nóng)林、中醫(yī)保健等獨特資源,打造七曲山森林康養(yǎng)基地。同時,通過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,講好蜀道故事,做好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,并在此基礎(chǔ)上,大力發(fā)展生態(tài)旅游、研學旅游、蜀道旅游。
如今的兩彈城,167棟歷史建筑、7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、3萬余件歷史實物被完整保護,訴說著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大力協(xié)同、勇于登攀”的“兩彈一星”精神;情景話劇《國魂》、紅色劇目《英雄·豐碑》已走進中央黨校、清華大學等46地,并常態(tài)化開展宣講,傳遞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(nèi)涵和時代意蘊;年均40余萬游客走進院部舊址區(qū)、兩彈城博物館、航天科技館,在現(xiàn)代化的聲光電技術(shù)中,感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梓潼連續(xù)舉辦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;持續(xù)舉辦了鴨鶴巖油菜花節(jié)、石牛桃花節(jié)、宏仁采桑節(jié)、寶石櫻花節(jié)、長卿龍蝦節(jié)、許州蜜柚節(jié)、臥龍美食音樂節(jié)等文化旅游節(jié)慶活動。
今年6月發(fā)布的《全國縣域旅游研究報告2025》,梓潼連續(xù)三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(fā)展?jié)摿Π偌芽h,排名由2023年首次入榜的93位,上升至2025年第83位。(記者 劉曉東 文/圖)
編輯:郭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