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名片
趙抃(1008-1084),字閱道,衢州西安(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(qū))人,宋仁宗景祐元年(1034)進士,任殿中侍御史時有“鐵面御史”之稱,曾四次入蜀任職,兩知成都府。宋神宗時擢任右諫議大夫、參知政事,著有《清獻集》。
宋熙寧五年(1072)夏秋之際,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,沿著古蜀道一路走來,過綿州城,前往成都府。這位老人就是趙抃,時年已65歲高齡。這次出知成都府,是他第四次入蜀為官,也是他二知成都府。經(jīng)過綿州時,有感于自己的宦途,他寫下了《過左綿偶成》:
東南再守二年間,
徙蜀何須問險艱。
入覲已違龍尾道,
出麾還過鹿頭關(guān)。
與民共約三春樂,
顧我都忘兩鬢斑。
歲滿乞骸何處還,
仙棋一局爛柯山。
趙抃從景祐元年(1034)進士及第后,就開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。
在很多人看來,趙抃的仕途還算順利,從基層一步步干起,最后官至參知政事。在擔任殿中侍御史期間,他彈劾京城官員不留情面,從而受到朝臣排擠,他為此多次主動申請外調(diào),所到之處治績得到皇帝認可。
在趙抃的仕途履歷中,曾經(jīng)四次入蜀為官——
◆第一次是宋仁宗皇祐元年(1049)冬,趙抃由海陵知縣調(diào)任蜀州江原縣(今成都崇州)知縣。
◆第二次是嘉祐元年(1056)由睦州知州改任梓州路轉(zhuǎn)運使,不久又轉(zhuǎn)知益州(嘉祐四年改為成都府)路。這一次入蜀,綿州通判鮮于侁的政績引起他的關(guān)注,并積極向朝廷推薦,卻“未及用”,但在幾個月后鮮于侁還是得到了提拔,擔任尚書屯田員外郎。
◆第三次是宋英宗治平元年(1064)十二月,鮮于侁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知成都府。
◆第四次是宋神宗熙寧五年(1072)閏七月,因“成都以戍卒為憂”,宋神宗派趙抃二知成都府。
在這四次入蜀為官的經(jīng)歷中,趙抃有三次都曾路過綿州。在第四次入蜀過綿州途中,或許是想到自己在京城和地方之間反復調(diào)任的仕途,他一時感慨不已,寫下了《過左綿偶成》。
“東南再守二年間,徙蜀何須問險艱”的大意是,在東南任職兩年(即從杭州到青州,首句詩自注“自杭徙青”),如今又調(diào)往四川,無需過問蜀道有多艱險。趙抃此前三次入蜀為官,流露出頻繁調(diào)任的疲憊。
“入覲已違龍尾道,出麾還過鹿頭關(guān)”大意是,在京城覲見皇帝之后,如今重到四川再次經(jīng)過鹿頭關(guān)。
“與民共約三春樂,顧我都忘兩鬢斑”大意是,來到四川與百姓同樂的三年任期,我甚至忘記自己已經(jīng)兩鬢斑白。趙抃這次入蜀已經(jīng)65歲了。
“歲滿乞骸何處還,仙棋一局爛柯山”大意是,這次任職期滿就申請退休,回到家鄉(xiāng)爛柯山,像傳說的神仙那樣逍遙地下棋。這次入蜀,應(yīng)該是他最后一次外調(diào)任職,年齡也不小了,他心里萌生了退意,向往隱逸生活。
在這首詩中,趙抃并沒有描繪綿州的人文風光,卻在綿州的這塊土地上,觸發(fā)了內(nèi)心的情感,流露出在國內(nèi)各地頻繁調(diào)動的疲憊。在擔任殿中侍御史、知諫院期間,他彈劾不留情面,受到朝臣排擠,他多次主動申請外調(diào)基層,但內(nèi)心還是想回到政治中心。
趙抃第四次入蜀為官時,已經(jīng)是65歲高齡的老人,雖然有歲月不饒人的無奈,但他心系百姓的情懷沒有變。從詩文的內(nèi)容可以看出,趙抃已萌生了退意,向往隱逸生活?;蛟S,這次入蜀,是他的最后一次外調(diào)任職。
趙抃在成都知府任上干了兩年,熙寧七年(1074)調(diào)越州知府。宋神宗元豐二年(1079)二月致仕,元豐七年(1084)八月去世。
(涪江觀察記者 張登軍/文 王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