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陳靜
中秋月,是刻在國人血脈里的一枚印章。當西風濾過街巷,攜來一縷桂花甜香;當天際被滌蕩得溫潤透亮,我便知道,中秋正款款走來。
它不像除夕,以爆竹的喧響宣告存在;也不似端午,用艾草與粽葉的清氣標記時節(jié);更不似正午的太陽那般熾熱奪目。中秋是寂靜的,是內斂的,仿佛只是天地間光與影的一次尋常挪移。而中秋月的清輝溫柔,穿透千年歷史煙塵,喚醒了蟄伏在每一個華夏游子靈魂深處的集體記憶。
這記憶,是由無數雙詩人的眼睛與心靈共同編織的。今夜,我愿暫避塵囂,在一杯清茶氤氳的熱氣里,與亙古的明月對坐,循著歷史的脈絡,去聆聽那一首首被月光浸透的詩句。
一、唐代:月亮的奠基與情感投射
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,也是中秋月亮意象形成的重要時期。詩人們將個人情感與宇宙意識融入月輪之中,奠定了中秋月亮的文化內涵。
張九齡在《望月懷遠》中,開篇即顯盛唐氣象: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”這輪從海平面升起的明月,瞬間連接起了天涯相隔的心靈。詩人因相思難眠,熄滅燭火后憐愛滿屋月光,披衣徘徊間感受夜露滋潤,最終生出“不堪盈手贈,還寢夢佳期”的感慨。月光在此,成了可感知卻無法贈予的思念載體。
杜甫在《八月十五夜月》中寫下“滿月飛明鏡,歸心折大刀”,由望月所感,抒發(fā)了思歸卻無期、想報國卻無門的深沉情懷。
王建在《十五夜望月》中吟道:“中庭地白樹棲鴉,冷露無聲濕桂花。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。”此詩以“地白”二字勾勒出月華如水的視覺印象,“冷露無聲濕桂花”更是將中秋夜的微涼質感刻畫得淋漓盡致。最后一句“不知秋思落誰家”的設問,巧妙地將個人秋思擴展為普世情感。
二、宋代:哲理思考與人生況味
宋代文人以蘇軾為代表,將中秋詩詞提升到了新的哲學高度。月亮不再是單純的情感投射對象,更成為了可對話、可思考的伙伴。
蘇軾的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是中秋詩詞的巔峰之作: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”詞前小序“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”,點明了創(chuàng)作背景——酒后思念胞弟蘇轍。蘇軾在詞中展現了“出世”與“入世”的矛盾心態(tài),最終以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”表達了對人間的留戀。下闋中,他對月亮發(fā)出詰問: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”繼而悟出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”的人生真諦。最后的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,超越了個人情感,成為跨越千年的溫暖祝福。
蘇軾的另一首《陽關曲·中秋月》:“暮云收盡溢清寒,銀漢無聲轉玉盤。此生此夜不長好,明月明年何處看。”記述的仍是他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、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,同時也抒發(fā)了不久又將分別的哀傷與感慨。
辛棄疾的《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》充滿浪漫想象:“一輪秋影轉金波,飛鏡又重磨。把酒問姮娥,被白發(fā)、欺人奈何。”詞人欲“乘風好去,長空萬里,直下看山河”,并發(fā)出“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,清光更多”的豪言,字里行間滿是壯志難酬的憤懣。
三、明清:意象延續(xù)與世俗化
明清時期,中秋詩詞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,多了一份對世俗生活的關注與個人情感的細膩抒發(fā)。
文征明的《念奴嬌·中秋對月》中“桂花浮玉,正月滿天街,夜涼如洗。風泛須眉并骨寒,人在水晶宮里”,描繪出琉璃世界般的中秋夜景,充滿浪漫主義色彩。
徐有貞的《中秋月·中秋月》:“中秋月,月到中秋偏皎潔。偏皎潔,知他多少,陰晴圓缺。陰晴圓缺都休說,且喜人間好時節(jié)。”則盡顯珍惜當下的豁達心境。
四、現代:月光下的鄉(xiāng)愁新解
現代詩人筆下的月亮,延續(xù)了古典詩詞中的鄉(xiāng)愁主題,同時注入了現代人的情感體驗。
艾青在《我的思念是圓的》中寫道:“我的思念是圓的,八月中秋的月亮,也是最亮最圓的。無論山多高、海多寬,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。”作者將思念具象為“圓”月,抒發(fā)了骨肉分離之痛與對團圓的渴望。
詩人席慕蓉在《中秋》中寫道:“故鄉(xiāng)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/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。”這里的故鄉(xiāng),不僅是地理坐標,更是由記憶與情感構筑、再也回不去的原鄉(xiāng)。
在當代期刊中,我們頻頻見到寫月亮的詩作,它們正是將地理鄉(xiāng)愁轉化為精神鄉(xiāng)愁的典型——超越了單純對故土的思念,上升為對逝去時光、傳統(tǒng)文化乃至精神家園的追尋。
五、中秋感悟:千年月明的當代意義
在中秋詩詞的流變中,我們能清晰看到國人“月亮情結”的深化過程。季羨林說:“每個人都有個故鄉(xiāng),人人的故鄉(xiāng)都有個月亮,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(xiāng)的月亮。”這句話既是對杜甫“月是故鄉(xiāng)明”這一思鄉(xiāng)名句的通俗闡釋,也揭示了中國人中秋情結的本質——月亮不僅是一個天體,更是情感與記憶的載體。
明月承載著中國人的“情感密碼”,是文化傳承的“隱形紐帶”。它是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”的悵惘,是“天涯共此時”的團圓符號,延續(xù)至今,便成了異鄉(xiāng)人手機里“共賞一輪月”的視頻通話;它也是“江畔何人初見月”的哲思載體,古人借明月追問生命的起源與永恒,今人在深夜抬頭見月時,依舊會停下匆忙的腳步,思考生活的本質與意義。
“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”一輪明月,照亮的是歷史的縱深,是文化的傳承,更是每個中國人心底那份不變的柔軟與堅定。在今天這個物質豐裕但精神易漂泊的時代,中秋月圓提醒我們:審視自己與傳統(tǒng)文化、與“家”的聯系。當我們仰望那輪千年不變的明月,誦讀著古人的詩詞,何嘗不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?這份文化傳承,定然能讓我們在快節(jié)奏的工作與生活中,尋得一份精神的定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