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宋恕
中秋節(jié)是僅次于春節(jié)的民間大節(jié)日,是中華文明的美好傳統(tǒng)。記得老家平武一直有中秋敬月的習(xí)俗,這種習(xí)俗閃耀著古老淳樸的民風(fēng)與文化況味——中秋敬月既是莊嚴(yán)的儀式,也是一種精神寄托。人們誠心實意地敬奉月亮,不僅能安撫心靈,更能激勵人們追求善良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在我兒時的記憶中,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的晚上,月亮剛上樹頭,家家就開始備好月餅和時令瓜果,敬月亮的儀式就要開始了。大人們在堂屋門口的寬敞處擺一張方桌當(dāng)供案,再依次放上月餅、蘋果、柿子、桂圓、棗子、石榴、葡萄,以及核桃、花生等供品,酒水也必不可少。桌子正北方擺著一對大紅蠟燭,還得設(shè)一炷斗香——斗香用許多小把香扎成,上小下大,四周糊著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的紗絹,花花綠綠的,煞是好看。
供品擺放也有規(guī)矩:一個直徑盈尺的大月餅是必備的;其他供品各有象征意義,比如柿子代表家中人丁興旺、世代有子,開口的石榴寓意笑口常開、和和美美,撒一把桂圓則是“貴在團(tuán)圓”之意……大人們邊擺邊講,我們懵懵懂懂地聽得格外有趣。
紅燭高燃,香煙繚繞。三炷香燃盡后,鞭炮聲響,敬月儀式正式開始。全家人按秩序排列:長在前、幼在后,男在左、女在右,依次跪下向月亮三叩首。大人們口中念念有詞,我們雖聽不懂內(nèi)容,但看他們虔誠的模樣,便知許的愿定與后代兒孫有關(guān)。敬拜時有著嚴(yán)格的講究:不能隨便說話,怕冒犯神靈;不許先吃供品,大人們說月神至上,不能吃“剩食”。
大約過了一炷香的時辰,儀式完畢。大家起身倒退三步,對著月亮三鞠躬。隨后大人們忙著用手指蘸水為我們涂眼,說這樣能讓眼目清涼。
待月亮菩薩“享用”過,敬供的祭品就可以吃了。孩子們急著想吃大月餅,卻還得等——長輩會按全家人數(shù)(在家的、在外的都算在內(nèi))將大月餅切開,每人一角;小月餅則不用分切,柿子、蘋果、桂圓等其他吃食可任人隨意享用。
接下來,長輩們對著空中皎潔的月亮,講起嫦娥奔月的故事。他們指著月亮中的陰影說:“你們看,月中的吳剛正在砍桂花樹呢!”我們仔細(xì)一看,那暗影還真像有人在使勁砍樹;長輩又指著告訴我們哪是桂樹、哪是嫦娥、哪是神兔,我們聽得入神,只覺得月中景象似像非像。還有長輩語重心長地說:“吳剛砍了一年,才砍下一片葉子,這葉子從天上掉到人間就變成金葉子,會落在做善事最多的人家門口,這家人便會富起來……”聽著聽著,我仿佛也入了境,好像真看到那片金葉子飄飄悠悠地從天上落下,正巧落在我家門前。
大人們還教我們唱童謠:“月亮光光,芝麻香香,羞死麻大姐,氣死幺姑娘。幺姑娘不要哭,買個娃娃打鼓鼓……”這首兒歌,我至今記憶猶新。